疫情期间,唯一能够保证教学正常进行的途径,就是开设“网上课堂”。
微信授课,是一种“点对点”的,学员通过手机(或电脑)接收音视频文件,来获得学习信息的教学模式。它要求老师必须要提前录制好完整的音视频课件,在上课时,再将授课的音视频课件按照授课计划,逐一发送到微信群里,来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。
与课堂面授最大的不同,微信授课凸显“松散”和“孤单”,因而缺少课堂学习的那种氛围和面对面交流的便利。
如何避免微信授课的“短板”,有效激发学员对网课学习的积极性?如何利用网课的形式,来高质量地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?这几乎是所有的老师必须面对的一个新的课题。五节网课下来,交流一下我的网课实践,权作引玉之举吧。
网课“程式化”
所谓的“程式化”,就是将授课的整个过程进行“编程(三部曲)”,以增加网课的“仪式感”。
每节课,在开讲前10分钟时,我会准时往群里发送“开讲前,10分钟倒计时……”的信息,提醒学员们做好上课的准备。
上课时间一到,我会发送“开始曲”——《东方红》(钟响6下)授课开始。首先发送的是(音频)“开篇词”,介绍本节课的授课内容,学习重点,布置作业;接着是(音频)“作业点评”,紧接着发送“技法复习”视频;之后,逐一发送本节授课的音视频课件,期间,随时回答学员的提问。
在课程过半时,我会不定时地发送“休息曲”——《雨落听禅》,便于学员们在舒缓又充满禅意的旋律中,得以放松心情,小憩片刻。
两个小时的授课时间一到,我将发送“结束曲”下课。每节课“结束曲”的曲目不同,都是我精心挑选的。比如,第一节课发送的是《国际歌》,第二节课发送的是《志愿军战歌》,第三节课发送的是《骑兵进行曲》,第四节课发送的是《抗美援朝之歌》(嘿啦啦),第五节课发送的是《军队和老百姓》……学员们对我发送的“结束曲”反响强烈:有的学员听后情绪激昂,有的学员甚至是热泪盈眶……赞曰:“满满的正能量!”
这里,我转述周四上午书谱班刘振民同学对“三部曲”的(微信)感言(具有代表性):“谢谢吴老师用心!开篇《东方红》,休息时古筝曲养神静心,结束曲《骑兵进行曲》,激励人心奋进。课讲得好,整个讲课过程设计用心良苦。衷心感谢!”
由于网课实行了“程式化”的模式,通过“三部曲”使得学员们有一种“临场”的“仪式感”,从而很好地解决了网课的“松散性”与“孤单感”——收到了“身孤而心聚”的教学效果。
课件“唯美化”
课件,是网课的“硬核”,也是决定网课教学成效的关键内容。因此,课件的“唯美化”,会直接提升网课的精彩度和吸引力。
所谓的“唯美化”主要是体现在两个“精心”上。
首先,要精心设计课件方案。
高质量的网课教学,源于课件方案设计的精心付出。
一节课中,哪些内容需要录制音频课件,哪些内容需要录制视频课件,以及课件的数量和长度等等,这其中,还包括拟定音频课件的口述文稿,书写视频课件中需要展示给学员看的手写讲义(和相关的资料),这些都需要花费相当的精力去设计和斟酌,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“备课”。周密完善的课件设计方案,也为下一步课件的录制奠定了基础。
其次,要精心录制课件。
在我的书法课件中,有大段的需要解读(口述)的内容,比如解读《兰亭序》、解读《书谱》等等,这些内容都必须是通过录制音频课件来完成的,长的要有40多分钟。
与课堂口授相比,录制音频课件,对语言表述的要求则是更加严谨周密,既不能“信口开河”,也不能“味如嚼蜡”。为此,我是采用了“聊天模式”,配以“背景音乐”来录制音频课件,试图能让近乎“枯燥”的录音,听上去既轻松愉悦,又能收获知识。而录制音频课件的过程并不都顺利,有时录制完毕后一听,或是噪音过大,或是语言表达地不够顺畅严谨,或是嗓音不佳等等,我都要删除重新录制,直到满意为止。
最揪心的就是录制书法示范的视频课件,与堂课示范相比,它不仅要求书写得更加精准,而且,这类示范视频是学员赖以学习技法的“范本”,不允许有任何的“闪失”,况且,书法示范又是“赤裸裸”而无所遮掩的,因此,其难度也是最大的。除了在录制之前,要练笔进入状态外,正式录制时还须要精力高度集中,一丝不苟,稍有不慎,就要删了重新再来,有时,一个4分钟的视频要反复录制几次才算满意。
学员们之所以爱上了网课的一个重要原因,就是足不出户,便可获得老师的授课录音和示范视频(方便反复视听)。而这些“珍贵”的文件资料,不仅是他们渴望获得的,同时,也是面授课堂所不便轻易得到的。
自网络授课以来,其中的付出与感受,不是“辛苦”二字所能概括的。然而,每当微信群里《东方红》旋律响起时,我顿时感受到学员们求知若渴的那份期盼。随着一个个课件,通过微信传送到了每个学员的手机上,我也和学员们一起听着,看着,不禁享受于其中……
人生,遭遇上这“千载难逢”的疫情实为“不幸”,然而,我却因此有了这次网课经历,成为教学生涯中值得纪念的时光。
吴凡老师作品